隨著智能化技術的發展,無人清潔船也應運而生
針對流溪河水源保護區的水生植物和漂浮物較多,采用“攔截為主”的作業方式,珠江重點景觀水域采用“全面打撈”方式,西河道廣佛跨界斷面考核水域、后航道標準作業水域為通航水道,保潔作業壓力大,則采用 “多點打撈”的方式,配置以大型船只為主,中小型船只為輔。
國內對于水面保潔船的使用越來越重視,且多集中于旅游業較為發達的內河流域,主要目的是為了保持當地水域環境的質量,且投入使用的船舶類型較多,船只全部都是以燃油推進為主。
然而,這么多燃油版的保潔船在作業時,基于其排放及溢油的風險,可能會帶來二次污染,與“零碳”的目標背道而馳。另外,船舶的駕駛和操作,需要配備大量的人員開展工作,燃油成本也較高,這些都影響了保潔船的普及和推廣。
隨著智能化技術的發展,無人清潔船也應運而生。相對于人工清理來說打撈效率更高、清潔效果更好,且設備在作業過程中也不產生二次污染,的確在某一些方面會比傳統的水面保潔措施具有一定的優勢。
但是,這類無人清潔船的收集能力較為有限,打撈收集的對象多集中于水面漂浮物,針對水里寄生的水草、水花生和綠萍等其他水生植物,比較難實現清理目的。且面對特殊航道和沿江沿海這類水面環境比較復雜的地方,沒有相應的安全法規來支撐,不能在這些區域作業。而面對這類場景的清潔需求,還是需要一些中大型且帶有特殊裝備的保潔船來實現作業目的。
其實,水面保潔這類場景,滿足中低速、中短途、類封閉區域等特點,非常適合電動化轉型。
與傳統燃油保潔船相比,具備零排放的環保優勢,避免了二次污染,且駕乘體驗更優。全船電氣化和智能化設計,配置全自動化垃圾收集、存儲、轉運裝置,極大地提高作業效率。
在營運成本方面,據統計,純電水面保潔船的年運營費用僅為傳統燃油保潔船的五分之一。且通過船電分離的營銷模式,配合一些金融租賃手段,可以讓前期購置投入成本較燃油版保潔船更低,讓用戶更容易接受。
總的來說,水面保潔設備已完成了人工打撈向機械作業的轉型,正向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面進一步升級,這將是邁向未來“零碳”目標的一項重要發展過程,是推進江河湖庫與海洋污染治理重要舉措之一。
上一條: 近年來新吳區太湖水域藍藻打撈量逐年下降